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雷珀实验

雷珀实验

2016年12月26日 09:20:57 访问量:893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雷珀实验”:心理学家雷珀挑了一些爱绘画的孩子并把他们分为A B两组。A组孩子得到许诺:画得好,就给奖品,B组孩子则只被告之“想看看你的画”。两个组的孩子都高高兴兴地画了自己喜爱的画。A组孩子得到了奖品,B组孩子只得到了几句平常的赞语。三星期后,心理学家发现,A组孩子大多不主动去绘画,他们绘画的兴趣也明显降低,而B组孩子则仍和以前一样愉快地绘画。

“雷珀实验”提示我们:适度的表扬和奖励的适度能够激发孩子积极向上的情绪和愿望,适当的奖励有利于良好个性和优秀品质的形成,也有助于孩子能力的发展、知识的积累和审美情趣的培养。不过,奖品固然可以强化某种良性行为,但它也有使人只对所获奖品感兴趣而对被奖行为本身失去兴趣的危险。在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在运用表扬和奖励的时候也存在着这一些误区:

有个妈妈为了激励她的孩子,尝试了很多办法。孩子考得好,就带他去游乐场,买名牌运动鞋,吃西餐,甚至许诺说要考到某个程度就带他出国旅游。可每种办法只能用一两次,然后就没效了,孩子的学习也一直没什么起色。

这位妈妈似乎用了很多办法,但分析她的方法,其实只有一种,那就是物质的刺激,区别只是奖品不同。

人对奖品的热爱程度取决于他在这方面的欠缺和需求程度。或许家长还习惯于给孩子物质奖励,但实际上,现在的孩子多数都衣食无忧,在物质上并没有太大的欠缺,所以物质奖励并不能真正刺激他们的热情。即使能带来一些动力,也只是阶段性而已,并不能持续多长时间。而且,物质奖励非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起到激励的作用,有时甚至还会产生一些副作用。

首先,物质奖励会让孩子的学习目的发生变化。例如,一个孩子如果为了一双名牌球鞋而去学习,他在学习上就会变得功利了。在短时间内可能会取得好成绩,可一旦得到了这双鞋,对学习就会懈怠。庸俗奖励只能带来庸俗动机,它令孩子不能够专注于学习本身,把奖品当做目的,把学习只当做一个拿到奖品的手段,真正的目标就在这个过程中不知不觉地丢失了。

其次,它败坏了孩子实事求是的学习精神。学习最需要的是对知识的探究兴趣和踏实的学习态度,如果家长总是把奖励当做学习的诱饵提出来,其实这从某种程度上讲是以后成人要求儿童以成绩回报自己的行贿手段,会令孩子对学习不再有虔诚之心,只把心思用在如何换取奖品、如何讨家长欢心上。这样一来,孩子的心就总是悬浮在半空,患得患失,虚荣浮躁,学习上很难有心无旁骛、脚踏实地的状态,这无疑是一种对学习本身毫无利处的不正确的态度。

可见,妈妈对孩子的奖励一定要慎重,当孩子取得进步时既要及时奖励作鼓励,又要注意选择正确的奖励方式。

一个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被尊重、被认可、被理解、被关爱等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这也就是说,除了物质奖励,精神上的肯定和鼓励对孩子也非常重要,它所发挥的作用有时甚至会超越物质奖励。不过,给予孩子的精神上的奖励也需要讲究方法,而且不能过度。有些家长在孩子每做对一件他们所应该做的事,每回答对他所应该回答出的问题时,都要抛出如“真乖”、“真好”、“真聪明”等之类的赞赏的话和报之以喜悦的脸色,久而久之,这些话就失去了它应有的效用,因为人的心理就是这样:越容易得到的东西越不会引起重视和珍惜,没有做多少努力便能得到的表扬也只能是廉价的。这样的表扬越多,孩子便越会对它无动于衷,更谈不上珍惜,也不会有什么荣誉感,有时候还会产生不表扬就不去做的错误意识。

因此,对于孩子的精神奖励要适度而行,而且所说的话要具体,即具体到孩子的某一具体行为上,如“你今天做了一件……的事,妈妈很为你感到骄傲”,这种具体到细节上的表扬可以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关注着自己,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情妈妈都能看到。这样一来,孩子既收到了来自妈妈的关爱的信号,同时也因为被肯定而提升了自信,进而做事更充满活力。

 

编辑:张淑娜
上一篇:80/20法则
下一篇:晕轮效应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