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文摘 > 课改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课改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2014年09月23日 11:07:20 访问量:341

一、目前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与不足

说起小组合作学习,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在以前的教学中也做过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绩。如在探究时,能够遵循先自学、后质疑,再探究的顺序讨论;讨论时,小组长基本能起到带头作用,能做好合理分工,都能尽量让本组每个成员有机会展示,尤其能让后进生优先展示;展示时,有创新;评价时,一组学生展示后,其他组同学能够及时大胆的站起来点评,点评时能够先说别人的优点,然后再委婉的提出别人的不足和建议等。但我们的小组合作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讨论时,有时存在假讨论现象,表面上看上去讨论的很激烈,但走近才知,讨论的问题与内容无关。

2、小组内成员不团结,小组长分配任务时,有的同学不服或有情绪,个别优等生也有骄傲情绪,自己会了,不愿意帮助自己的学习伙伴。如有差生问优生问题,优等生也不情愿讲解,或不耐心讲解。

3、依然有个别学生参与不积极,尤其是差生,差生往往抱着一个态度,就等着优等生说答案,然后记下来,不是真的会了,而是应付过去了。另外,多数差生也不愿发言,不乐于展示,在别人展示时也不注意聆听,容易走神。

4、有个别小组为了挣分,讨论的速度快,讨论迅速是好事,但有时并不是真的讨论完了,真的会了,只是匆匆把任务分配下去,再把答案统一一下,而忽略了差生到底会不会。

5、精英展示普遍存在,因为存在竞争,各小组都怕本组的中下游学生拉本组后退,即便最终中下游学生展示了,但结果也不能让本组成员满意。

6、点评。很多同学点评不到位,讲不到点子上,只是抠别人的字眼,还有同学故意挑刺,看不到别人的优点等,在评分时存在报复性心理。

7、学生的语言组织虽然有所提高,但普遍还是较差,即便是口头表达,也不是很流畅,这往往在展示或点评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综观上述一些问题,究其根源,我认为症结应在于小组合作学习的组织者——教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把握欠佳,表面化的理解其意义,形式化的理解其意义。因此,在积极提倡小组合作学习之时,我们还应该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精神实质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对于这个意义的理解,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小组合作分工学习。即将某一大问题或大任务分割成一定数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小组成员各自承担一定量的小问题或小任务,在各自完成的基础上,再进行合作总结。第二是小组合作讨论学习。即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个问题展开讨论,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最后达成共识,解决问题。第三是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即针对某一问题,小组成员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在小组内进行交流,相互学习,互相帮助,共同发展。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更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主动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小组合作学习更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小组以学生自愿组合为前提,再针对各小组之间存在学习程度差异较大的情况加以调整,使各小组的优生、中等生、差生合理搭配,学生程度达到基本平衡。在学习任务下达后,按各自能力与专长分工合作。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强化了学生对自己学习的责任感和对自己同伴学习进展的关心。

在传统的课堂上,师生关系因授课方式的过于呆板,教师讲学生听,教学气氛过于沉闷,因而容易使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能参与到探究知识过程中,而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在合作性教学中,教师在布置完任务后,通常穿梭于各小组之间,进行旁听(观)、指导、帮助或纠正,这样的学习气氛显得轻松、活泼而又团结互助,有利于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利于师生间的有效沟通,有利于学生间的彼此了解,有利于学生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相互鼓励,从而促成他们亲密融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进而培养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

(三)小组合作学习能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学习环境,提高了学生创造思维的能力。

合作性的课堂教学中,师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互活动是多边进行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学生能充分利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形成相同问题的不同答案,学生的学习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另外,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同伴之间相互帮助,动手实践,在合作中发现、探究,提高了学习兴趣,通过满足学生的各种内在需要激励了他们的参与意识,并能使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原则

(一)普遍性原则

小组合作必须面向全体,而不是几个尖子生。

(二)主体性原则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三)开放性原则

(四)灵活性原则

(五)差异性原则

四、小组合作学习的具体实施

(一)合理划分小组

如果导学案是课堂改革的前提,那么小组合作学习就是课堂改革的灵魂。学习小组的建立是推进课堂改革的保障。

合作学习小组通常由4---6名学生组成(低年级以4人为宜),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的性别、学业成绩、智力水平、个性特征、家庭背景等方面有着合理的差异,使每个小组成为全班的缩影或截面,我们利用寒假刚刚进行了家访,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分起组来合理性就会很强。开学后再求助于班委同学甚至是普通同学,得到详实的资料。做好小组性格内向、外向学生等的组合,做个微调,这样才会使他们互相学习、补充、改进。组内异质为互助合作奠定了基础,而组间同质又为在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了条件。如何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基本保证合作学习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呢?如全班64人可以组成11个合作小组。首先从全班挑选出11名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在同学中威信较高的学生担任每组的组长;然后按学业成绩和能力水平,从高到低分别选择编排每组的副组长(1人)与组员(3--4人),并从组长到组员依次编号;最后由班主任与各科教师统一协调,根据每组成员的性别、性格、成绩、智力等方面的比例结构进行组间平行微调,使同号的组员实力相当,组际之间的各科水平和综合水平基本平衡。要特别注意为班上的中下游学生找到一个理想的位置。男女比例要适当,而且每组都要有女生,为何呢?一般而言,女生书写认真,步骤规范,能按老师的要求去做;而男生思路灵活,讨论积极,往往注重结果,步骤不规范,书写相对潦草,这样男女生可以取长补短;再者,从思维方式上看,男生侧重理性思维和抽象思维,而女生侧重形象思维,在学习时可以互帮互助,共同进步。(当然,这一点也视不同班级的具体情况而定)

组建好学习小组,并不等于学生就能合作、就会合作了。要使合作学习小组能够正常运行,合作富有成效,则要对小组进行管理

(二)小组的管理

1、小组的分工

在合作学习中,要使每个成员都担当特定的角色,并且每个角色都是不可替代的。分工时要充分体现“因生而宜、力所能及”的原则,对小组内部进行合理分工,每个小组至少应设立小组长、检查员、记录员、汇报员等角色,并对每人的分工进行定期交换。

1)小组长。

选一名得力的组长。组长是老师的小助手和代言人,是一组之魂。实践告诉我们,选一名成绩好、责任心强、有一定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长,负责全组的组织、分工、协调、合作等工作至关重要。

那小组长该如何选拔呢?小组长应具备三种能力:提问能力、激励能力和分辨能力。我们认为小组组长应具备以下条件:①有很强的组织和协调能力②有很强的口头表达能力③学习成绩优秀④要有很强的责任心与集体荣誉感⑤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⑥要有服务同学的意识。教师不仅要善于发现具备这些能力的学生,而且应该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这是培养学生领导才能的一个起点。(不需全部具备,老师后期培养)

小组长不一定是组内学习成绩最好的学生,却一定是综合素质最强的学生。教师要定期集中培训小组长,培训时除了了解反馈信息、专门的作业指导外,还要倾听他们的意见和想法,让他们畅所欲言,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以使他们领导的小组既有一定的共性,又有鲜明的个性。

每个小组还可以设立一个副组长,六个学科组长,学科组长每人根据自己的意愿或老师的挑选担任,这样可以增强小组成员参与小组、管理小组的意识,增强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感觉到“我很重要”,为小组建设贡献力量。

(杜郎口中学:刘桂喜老师的做法是:把全班学生分成六个大组,12个学习小组,确定出六位同学为正组长,六位同学为副组长,一共十二位同学,这十二名同学自由结合确定出六个学习小组的正副组长,每个小组由一个男生正(或副)组长和一个女生副(或正)组长组成,全班共六个大组,每个大组又细化为两个小组,也就是说全班共有十二个小小组,在课堂上十二个小小组展开评比,而在纪律、文明到学习与卫生等常规方面又以一个大组为单位进行。确定正组长的标准为学习必须在中游以上,组织管理能力是特棒的,这样在学习帮扶上才具有说服力,才能带动全组在课堂上积极踊跃,敢想,敢思,敢抢,敢说,敢问,敢于出精品。正组长的主要职责是学习这一块,但他的管理范围侧重于本学习小组的三、四个同学。副组长课堂上的主要管理范围也是他本组的几个同学,但在课下,副组长的职责主要侧重于卫生等方面的事务,而正组长在课下也是以本大组的学习管理为主。)

2)检查员。检查员的职责是检查、督促小组成员的学习提纲、作业完成情况等。

3)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的活动、决议、讨论结果。因此要选择学习态度好,对工作认真负责,同时笔头快,字迹清楚的学生担任。

4)汇报员。汇报员的职责是将本组合作学习的情况进行归纳总结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汇报,并演示研究成果,所以应选择学习成绩好、语言表达能力强的学生担任。

能力较强的学生可以身兼数职、能力弱的学生担任一职,明确责任,人人参与小组管理,使他们体验到个人的价值,从而形成组员之间的相互配合,努力培养小组成员的主人翁意识,有效提高合作学习的实效。

在小组划分结束后,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对小组进行建设,进而更大程度上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

①组长的指导与培训

小组分好后,要先对组长进行培训。对于组长应该着力培训组织小组活动,着力指导协调小组合作、调动小组成员积极性、搞好组内评价等各方面。

平时,多从小组长处获取信息。多给学生讲一些合作重要性的知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告诉学生,其实世界上有许多事情,只有通过人与人的相互合作才能完成,一个人学会了与别人合作,也就获得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合作有小成就,大合作有大成就,不合作就很难有什么成就。

②组内课代表的使用与培养

根据组内各学生的特长,分配不同学生担任组内课代表,即能调动其他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同时又减轻组长的压力。

③健全小组的各种评价与评比机制,及时给予赏识与鼓励。

④适时对小组进行调整。(性格不合的,有隔阂的等情况)

⑤鼓励各小组自主管理,民主制定组规。

⑥倾力打造动车小组(即每人都是发动机,推动小组前进),避免传统列车小组(即一个组长带动整个小组)

2.给小组成员编号,排座。

各小组把各组的组员召集起来进行小组内排位,组内每个同学的具体位置由正副组长来决定。但常常是中间是弱势学生,左右两边是中等生和优等生。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的相互学习。然后,每个同学把自己的学习用品等东西拿到自己确定的位子上。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如果组长或组员感到不适合的话,反应到班主任处,老师可以组内对位子进行微调,这样既便于组长分工──小组内成员按一定的序号发言、交流、讨论,或者按一定的方式合作;又便于教师抽查──指定同一层次的学生代表小组发言,并给予及时评价,使个人承担一定的小组责任,促使小组成员将焦点集中到互教互助上来,减少或避免“搭便车”现象的发生。

3、加强小组文化建设

1)起一个响亮的名字。通过小组讨论统一意见后决定。让每个成员集思广益、共同磋商,为小组取一个积极向上,富有新意的、响亮的名字,这有利于凝聚人心,形成小组目标和团队精神。(“阳光小组”、“智慧小组”等)

2)有一个简单的组规章程,甚至可以有组歌(谈获奖感言后可以合唱组歌),也可以自己设计组旗。

3)制定小组的共同奋斗目标。有了共同的奋斗目标,大家才有了方向,有了方向就有了动力。当然,奋斗目标既有长期的又有短期的,长的可以是三年的,短的可以是每一天的,甚至于是每一节课的。

4)建立小组内的互相合作机制,这个主要靠教师的正确引导,要让同学们学会与他人共同分享成功  与快乐,要学会帮助他人。现在的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较为强烈,因此,完成这个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4、多种形式的评价

学生按照这种分组方式以及面对面的座次。如何抓好课堂纪律以及自习课的纪律就成了一个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小组内的互相监督机制。可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

1)学生的自我评价。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自我检测,作出正确的评价,是学生自我完善的“催化剂”。例如:在教学结束后,师:请你谈谈今天你有些什么收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这样的自我评价,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反省的过程。通过评价进行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不但能巩固所学到的知识还能提高学生做人的品质。

2)组内互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组内成员的互评是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一环。当组内的成员回答问题后,老师可让其他成员进行评价,这不仅是对个人表现的评价,同时也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评价,发言的学生能从成员的评价中知道自己的优点,发现自己的不足,对学生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3)小组互评。小组合作学习把个人之间的竞争变成小组之间的竞争,形成“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新格局,使得整个评价的重心由鼓励个人竞争转向大家合作达标。让学生对合作小组集体做出合理的评价,从中反映学生集体或个人的素质情况。通过这种评价,可以使学生增强集体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并进一步提高其分析能力。“我的表现你来评,你的表现我来议”。相互评价时,教师量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分步肯定评价法,不要以一个完美无缺的答案作为评价结果的唯一标准。

4)教师的评价。教师应更多地参与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评价(捆绑评价),这对学生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在评价内容上,教师应注重对学习过程中学生所表现的情感、态度、能力和语言表达、发展潜能等进行全面的评价。老师应及时地给出科学的评价,及时鼓励,增加他们对学习的勇气和信心,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同时,老师要有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让他们知道谁都会犯错误,失败乃成功之母。及时的过程评价会让学生更加自信,有满足感,体验到学习带来的乐趣。

②教师以激励评价为主。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对个人的评价包括个人参与的态度和表现的能力等。例如对那些一向爱动脑筋,合作学习中参与热情高、探究能力强、并善于带领其他成员共同探究的学生,可评价:“你们真是同学们的领头羊,不但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且会带领其他同学共同探究。”“你在小组中的表现让人刮目相看。老师真为你感到骄傲!”而对于那些反应不是很灵活,对自己不是很自信的同学,可评价:“你是一个聪慧的孩子。如果你能自信地融入同学们的讨论、探究中,老师相信你能学得更好。让我们共同努力,好吗?”对于那些成绩中下等,平时胆小慎微,不善于发表自己意见的学生,可不失时机地提醒:“老师相信你有自己的想法,如果能说出来跟同学们一起讨论、研究,那有多好呀!相信自己,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同学们愿意给你帮助。你会成功的,加油吧!”对小组的评价,根据学科特点制作几个奖牌,奖牌上写有“创新小组”、“智慧小组”、“自信小组”等,适时发给名符其实的小组,根据得奖的多少对各小组进行终结性评价。也可以制作园地在班内进行张贴。如“红花园地”“金星园地”等,用花(星)的不同颜色来记录不同的奖励。不过,张贴的内容是以小组的形式出现。这样的园地学生不仅喜欢,还能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更能激发小组之间的竞争。

5、限制机会制:对特别强势的学生进行发言限制,把机会让给更多的同学。

6、执勤小组制度:在班级内,教师每周可以设立一个值勤小组,从纪律、文明到学习、卫生对每个小组进行全面管理,课上会学,课下会玩,事无巨细,全权负责。

总之,在课堂中无论采用怎样的评价方式,都要以促进个体发展为原则,要以促进心理素质、健康发展为宗旨。在评价中,要做到以生为中心,要从合作活动中发掘一切因素促进学生的个性健康发展。

(三)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性和具体合作内容

如何让小组合作学习落到实处?什么情况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这是我们每个老师要知道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的合作需要,有选择地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一般来说,较简单的学习内容,只需要个人独立学习或开展全班教学,而较复杂、综合的学习内容,则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1)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把合作落到实处。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就需要小组合作。①在学生思维受阻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②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开展小组合作学习;③在问题的答案不唯一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④需要进一步了解的内容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但一节课中不宜安排过多的小组合作学习次数和时间,防止随意性与形式化。一般在组内展示和班内展示中安排。

2)树立信心,共同共进步。①多鼓励学困生积极动手,大胆发言,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②安排学困生优先发言,使他们体会到快乐。③认真听取他人的发发言。④老师重点指导学困生活动情况,了解他们的思维状况,教师对他们倾注更多关心和鼓励。

3)及时指导,积极调控。对于小组合作学习中暴露出来的不足:包括观点的失误,方法的局限等及时指导。当学生遇到困难是,给予鼓励和焕发,使他们树立信心继续探索,当学生取得进展时,给予肯定和激励,使他们产生喜悦,当活动到一定阶段时,引导他们回顾与反思,当小组成员意见不统一遇到困难时,引导他们正确讨论,学会归纳总结。

五、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小组合作学习离不了教师的指导,特别是低、中年级。教师不仅是指导者、组织者,还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参与者。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由以下七个方面

1、建立长期的合作小组

经过长期的合作学习之后,使之感觉到我们是一个学习小组,我是这个小组的一员,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举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

在班级中利用一定时间开办学习方式专题讲座,向学生宣传各种先进的学习方式,介绍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优点,一般的操作策略,使学生产生合作学习的欲望。

3、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竞赛活动

学习一段时间后,通过老师的指导各组已经有了交流,形成了一定的关系,相互也有了一定了解。此时可以召开一些班会如:“夸夸我们的好组长”,“夸夸我们的好班长”。也可以让班长评级组长,组长评班长,一天一评,一周一评,评价主要以团队评价为主,为了促进本组的进步,组长常常会主动找组员谈心做思想工作。

4、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及管理方法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在学习的方法上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不应该放任不管,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学习,主动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交流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随时注意各小组的学习情况,不断巡视,在小组相互合作学习中发现问题,在关键处及时进行提示和引导,给与点拨和评价。这样教师在指导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时,不但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而且能使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火花。比如: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应该看到,这些技能和品质,是不可能一朝一夕能练成的,我们要有意识地长期培养,潜移默化。这种长期培养,仅仅依靠课堂的训练也是远远不够的,应重视学生课后小组合作学习的延伸。

5、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目前学校积极提倡的有效学习方式,其中自主应该是基础。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几个人合作开办公司,各合作者自己必须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或能力基础,也就是他们的合作必须建立在个人努力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学生的合作学习也是如此,如果小组成员没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那么他们的合作也是虚无实效的。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我们还应重视发展学生的自主能力。值得一提的是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功在平常,注意循序渐进,不可拔苗助长。

6、教师要特别关注合作学习中的弱势群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我们常看到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俨然成了主角。而后进生总是静静地旁听,成了配角,有的甚至完全成了一个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这样学生之间并没有进行真正的合作,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特别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首先,在分组时关注弱势群体。然后在小组讨论、交流时多采用轮流发言的形式,使每个学生不得不参与思考、讨论。这样使那些后进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得到锻炼,不断进步。

7、教师的正确角色定位

在合作教学的课堂上,师生、生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互动的。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对各小组的合作学习进行现场的观察和介入,及时地对各种情况进行调控。刚开始学生接受合作学习的方式是有难度的,他们会觉得头绪杂乱。由无序变为有序需要教师直接参与到各小组中,教师可每次参加一个组,全程参与,这样让学生有章可循,学会合作。而大多数的教师往往是走到哪个小组跟前,就指导哪个小组,这样的指导就过于随意,缺乏目的性。总之,教师要放手但不放任,相信学生但不失控,要同时做好顾问、参谋与合作者的角色。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讲不到位时,要及时跳出来,要做到该出手时就出手 

 

 

编辑:张淑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