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教育教学文摘 > 善待“与众不同”的孩子

善待“与众不同”的孩子

2014年12月03日 08:04:35 访问量:358

案例现象

2007年暑假开学我新接六3班。第一节课,我先行自我介绍,然后请同学们做自我介绍,谁知第一排第一个男生,就让我吃了个闭门羹。这个同学头不抬,身不动,嘴不张,趴在桌子上从鼻子里哼出了一个字“不”。我就问他:“为什么呢?”“不愿意。”回答得那叫一个干脆。当时我马上意识到这是个问题学生。《孙子兵法》上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在没有摸清他的底细之前,不能盲目行动。于是我就说:“那好,先让后面的同学介绍。”快介绍完后的时候,我正琢磨用什么办法让他开口呢,正好学校让领新书,我当即看似随意,实则有意地说:“前面这个同学,你带领你那一排男子汉抱书去。”“我不去,谁爱去谁去。”这可太反常了,还没有孩子不喜欢帮老师、帮班级做这样的事情,而且还是当面拒绝。

课下,得知他叫小杨。此后几天,我用心观察,发现课上他总是软稀泥似的趴在桌子上,也不大闹,也不听讲,自己玩自己的,要么摸东西若有所思,要么乱涂乱画百无聊赖,要么翻看课外书自我陶醉……想写作业就写点儿,时而如幼儿涂鸦,时而工整异常。不想写作业,就是老师瞪眼看他,把笔递到手里也不写。课下,他总是一个人站在楼道的角落里,从不参加同学的游戏玩闹,基本呈现自我封闭状态。

案例分析

经了解,小杨四年级前学习优秀,是个人见人爱的孩子。四年级时闹了一场大病,歇了大半个学期。因长期服药,身形迅速变胖,造成了严重自卑心理。为此在家经常发脾气,不喝药,拒绝治疗。父母因为孩子有病,所以忍气吞声,事事迁就。上学后换了新班主任,因不了解情况,家校没有及时沟通,造成教育不当,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了强烈的抵触心理。因病耽误了课程,家长让蹲班,小杨说什么也不同意,上学后成绩又跟不上。后来破罐子破摔,脾气也变得越来越古怪,不愿意跟同学交往,对任何人任何事,都持有排斥抵触情绪,甚至回家都不愿意跟爸爸妈妈交流。

掌握了情况,摸清了原因,我有计划有目的全方位地对他进行了辅导。

1、         付出爱心,换取信任。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谁不爱学生,谁就不能教育好学生。”因为只有对学生发自内心真挚的爱,才能给他们以鼓舞,才能使他们感到无比的温暖,才能点燃学生追求上进、成为优秀生的希望之火。我特别为小杨制定了一套“阳光计划”。下课一有空,我就有意无意地走到他跟前,跟他聊天。他从开始不看我,不说话,到后来说话忸怩,说话少,再后来,开始慢慢和我交流。

经过一段时间的友好接触,他慢慢地敞开了心扉,有时主动找我谈心,说出心中的苦闷和烦恼。我慢慢了解他的思想,他的内心,然后抓住他对我越来越信任,越来越喜欢的心理,因势利导,劝诫他应该怎样对待老师、同学、家人;另一方面,我还有意识地在学习和生活上寻找一些适合他表现的机会,在他取得成功时给予表扬,在失败时给予鼓励。同时,我暗地里分别做好其他同学的思想工作,发动班干部和小杨周围的同学带好头,主动关心和帮助小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杨脸上的笑容多了,参与集体活动也多了。

2、         防止逆反,家校联手

“家访”在学生的印象中实际是“告状”的代名词。又因小杨有极强的自尊心,为防止他产生逆反心理,我就悄悄跟家长联系沟通,在学校有一点点进步,就当场表扬,并打电话告诉家长;在家里有好的表现,家长就告诉我,我再表扬。慢慢地他感觉到,他也不是坏孩子。到现在,他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课上比较遵守纪律,认真听讲,课下作业比以前认真工整,能按时交作业。在学校和同学能够一起玩耍,在家经常跟家长说说班级、老师、同学等学校的事情。即使犯了错误,也能主动向家长、老师承认,很少使性子耍脾气,思想行动上有了很大改变。

3、         团结互助,提高成绩

因为小杨曾经是个优秀学生,学习成绩对他来说在自信心的树立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我特意安排一个性格开朗、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乐于助人、耐心细致的女同学跟他同桌,目的是发挥同桌的力量。事前,我先与那位同学进行了一番谈话:不要歧视他,要尽你自己最大的努力,耐心地帮助他,使其进步。那位同学满口答应,并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帮助他。同时班上的其他同学也加入了主动帮助他的队伍。在同学们的帮助和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不小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了,劳动也更积极了。看到他取得的进步,我会心地笑了。

案例反思:

这个教育事例告诉我,爱是一种最有效的教育手段;爱具有磁铁效应,可以接近学生;爱可以温暖一颗冰冷的心,可以点燃学生的希望之火,甚至可以使浪子回头。老师对后进生要爱得深,爱得真,当学生体验到老师对自己的一片爱心和殷切期望时,他们就会变得“亲其师,而信其道了。”苏霍姆林斯基曾感叹:“从手里经过的学生成千上万,奇怪的是,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无可挑剔的模范生,而是别具特点,与众不同的孩子。”教育的这种反差告诉我,对待后进生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特殊群体”,如果我们满足他们的某种要求,让他们感受到关心和温暖,他们就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乐于接受教育。(文  刘红霞)

编辑:张淑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