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巧用“近因效应”

巧用“近因效应”

2017年02月15日 10:39:45 访问量:440

相信大家都听说过“屡败屡战”和“屡战屡败”的故事。清代名臣曾国藩征讨太平天国的时候,一开始经常打败仗。在给皇帝写奏折报告军情时,他不得已写上了“屡战屡败”。这时他的一个谋士看到了,说:“这样写,皇帝恐怕要降罪于您。”曾国藩说:“可是还能怎么写呢?”谋士说:“我看还是改成‘屡败屡战’吧。”曾国藩就照做了。结果皇帝看了奏折,果然没有追究他的罪过。

字的顺序真的有那么重要吗?“屡败屡战”把“败”字放在后面,只是让人感觉打仗的结果大都是失败;而“屡败屡战”把“战”字放在后面,则给人不屈不饶、不达胜利不罢休的印象。词的内容不变,但是顺序颠倒,会给人带来截然不同的感觉。这就是“近因效应”的作用。

在一组信息中,人们对位于开始部分和末尾部分的信息,比中间部分的信息记忆更牢固,前者叫“首因效应”,后者叫“近因效应”。“近因”是指最后的印象,它同“首因效应”一样会给人的认知活动造成强烈的影响。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与人之间的交谈中,相互之间对话语的理解,往往受近因效应的影响。也就是说,最后一句话,往往决定整句话的调子,并且能给人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根据“近因效应”的心理学原理,父母在和孩子聊天的时候,要注意把消极的意思放在前面说,把积极的意思放在后面说,这样才能在整体上给人积极向上的感觉,也就说每次谈话留一个“光明”的尾巴。

比如当孩子面临升学考试的时候,父母和孩子聊天的时候如果说:“随便考上一个学校该没什么问题吧,虽然你的基础不太好。”虽然父母也是抱着安慰孩子的心理和孩子说了这一番话,但是却给孩子带来了不悲观、不信任的感觉;但是如果换个顺序,这样说:“虽然你基础不太好,但是总能考上一个学校吧。”这就给孩子一种鼓舞的感觉,孩子从这句话里体会到的意思是虽然有困难,但是最后仍然可能取得胜利。

所以父母和孩子谈话的时候一定要注意“近因效应”。如果要说的话中既有好听的,又有不好听的,那就要尽量把不好的放在前面说,把好听的放在后面说。这样后面的话就决定了整句话的基调,会形成余音绕梁的效应,能让孩子更加积极乐观地面对问题。

在批评孩子的时候,“近因效应”会显得更加重要。

父母在批评孩子之后,可以用这样的话来结尾:“也许我的话重了一点,但是希望你能理解我的苦心。”听到这句话结束语,孩子会有一种受到勉励的感觉,认为这一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儿,但父母都是为自己好。父母也可以在斥责孩子之后加上一句话:“其实,总体来说你还是不错的。”如果实在想不出安慰的话,或者不好意思再加上这样一句,那么身体语言也可以作为“光明的尾巴”。对挨了批评的孩子笑一笑,或者拍拍他的肩膀等等亲密的肢体语言都可以给孩子带去一种鼓舞。这种一巴掌之后赶紧给个甜枣的做法,能让孩子忘记前面的一巴掌之痛。相反,如果父母用“你懂了没有”“如果再犯,我决不饶你”等怒气冲冲、命令式的结束语,只能给孩子留下一个更为恶劣的消极印象。

编辑:张淑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