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心理健康 > 以“为了你好”的名义

以“为了你好”的名义

2014年01月10日 08:22:11 来源:竹子 访问量:421

    一次去跟朋友聚餐,席间一个朋友说起自己的烦恼:他是个专业上做得很精的人,所以工作业绩相对其他同事而言,要高出很多。他不知道是不是他的业绩高了反而给他带来了麻烦,因为他每个月的收入可以是其他同事的好几倍。最近几个月,他的工资和提成都没拿到,当然,其他同事也没有拿到,不过其他同事没有他那么大的开销,因为他的业绩之所以比别人高出许多,是因为这些年他一直没有放弃学习,能力比别人高的同时,学费的支出也高了许多。当他去向老板讨钱交学费时,却被老板苦口婆心的教育一番:人活着不能光看到钱,你要是一门心思把钱看那么重,你这个人就毁了。钱没有要回来,朋友被老板说得还挺惭愧的,可是,待纳过闷来就觉得不对头了:不对呀,我去要的是我自己的钱,又不偷又不抢的,是我本来就该得的呀,咋在老板那里倒成了我钻钱眼儿了?
       听朋友这么讲,差点把我笑岔了气儿,这样的人,我没少遇上过,而且身边也不并乏这样的主儿。他们惯用的手法就是制造对方的内疚,当把对方搞得焦头烂额时,恰好就可以帮他们以爱对方的名义,完成对对方的剥削。
       这种情况,最常出现在父母与子女之间,当然,是指在东方文化背景之下。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面对很小的孩子,父母常常会立各种各样的规矩:不许玩泥玩水,因为那不卫生,于是孩子渐渐失去了对世界进行探索的兴趣;不许孩子自做主张,尤其是与父母的经验不相一致时,那一律被看成是危险的,于是孩子渐渐失去了自主的愿望,以至于长大成人后,凡事也不敢自做主张,成为工作生活中完全缺乏创造性的人;不许乱交朋友,因为近墨者黑,所以交什么样的朋友,需要父母先过目,等孩子成年后,才发现孩子没有学会社会交往的能力。
       父母所有的这些规矩,看起来都是为了孩子好,其实,深究下去,就会发现,一切都隐含着很大的一部分,是为了父母自己。不让孩子玩这玩那,也许真的能帮助孩子远离疾病,但父母也就不必承受孩子生病的焦虑。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当父母越有能力承受压力,越有能力容纳焦虑时,孩子会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当孩子感受到父母带来的安全时,他才有勇气去发展探索世界的能力。当一个孩子犯了错就被父母教训一顿时,父母的感受中,的确是为了孩子好。但父母也恰恰是把原本应该由父母承受的压力,扔给了孩子。在一个家庭中,父母越有能力容纳孩子的破坏性,当家庭中发生一些状况时,父母可以容纳住焦虑,可以不用发脾气的方式来直接把无法承受情绪扔出去,而是用更有建设性的方式与孩子交流,比如平等的与孩子沟通,真实的告诉孩子自己内心那些愤怒的或者虚弱的或者无助的情绪时,孩子就有机会去理解父母内心爱的情感。否则,孩子为了避免被惩罚,行为上可能会有收敛,但同时也会收敛他的创造性,因为创造性和破坏性恰恰是一对孪生兄弟。
       其实,对于孩子的成长,许多家长内心深处是有恐惧的,因为孩子的长大,也意味着他们要独立,要离开父母。当父母不断要求孩子这样那样时,其实也在向孩子传递一个信息:你不懂,我比你有经验,你要听我的。这也意味着,父母在告诉孩子,你不能长大,因为你长大了,我就没有用了。 这在青春期孩子的家庭中,尤其常见。孩子要在父母面前宣布“我长大了”,于是就开始干很多之前想都不会想的事情,他们会更愿意做些有破坏性的事情来挑战父母的权威。面对孩子的挑战,会唤起父母强强烈的失控感,于是父母就想拼命将孩子摁回到他一两岁时那个离了自己就不能活的,完全依赖自己的状态去,于是两代人之间的战争就这么步步升级了。如果父母有能力接受孩子终究会与自己分离,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己思想的人时,父母对孩子的长大就不会有那么强烈的焦虑,就会允许孩子独立,进而离开自己。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感受到父母对于自己长大的尊重,反倒就不必用那些破坏性的方式来与父母争取独立权了。
       再回到前面那个老板,也许,“人不能太看重钱”的确是他的人生观念,只是他将这个标准只去衡量他人,但不衡量自己,俨然别人全是为他服务的,他的需要就是评价对错的标准。这其实是自恋性人格很典型的特征,在他们的内心世界,他将自己感受为就像世界的中心,一切人都应该是为了他的存在而存在,是为了他服务的,所以对于剥削他人,他们有着非常堂而煌之的理由。所以,对他来讲,那一番苦口婆心也是出于真心,他是真的希望自己这位干将不会被钱所牵制,但他却忽略了,这位干将是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为了生存,他会有各种各样现实性的需求,而钱就是满足这些需求的很重要的途径。这就又涉及到了自恋性人格的另一个特征,他们无法体验他人的情感,他人的需要。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从来不敢相信这个世界上有谁是可以信任可以满足他的,于是他就将自己放进了一个“我就像上帝一样全能,我不需要任何人,我自己能完全满足我自己”,这样一个假像之中。他就像躲进了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所以他也无法理解这个世界之外的,他人的需求。
       自恋性人格还有一个很典型的特征是,缺少心理边界,所以很难感受别人是别人,我是我。在他们的情感世界,我改变我自己是很困难的,但是如果我能改变你,那在象征层面上,就像是把我自己改变了一样。所以,当那个老板在经营上有困难时,他的内心世界其实是希望自己不需要那么钱,从而就不必承受经营不善带来的那些压力,但是,如果让他承认自己经营不善,那会让他非常痛苦,因为那与让他承认自己不好甚至是糟糕的,没有什么差异,这是让他自恋严重受创的一件事。但是,如果他能将自己的得力干将改变成一个不需要钱的人,那在他的感觉里,就像是解决了自己的困境一样,所以,当他苦口婆心时,其实某种程度上,他也是在讲给自己听的。所以,当他去劝解我那朋友时,其实也不过是在处理他自己的焦虑。
       人格的特征有很多种,每种人格都会有它自己一些特征性的关系模式。对于一些人格中含有偏执性内容的人来说,他们所感受到的世界是充满危险的,所以他们常常会将周围人感受为对他是有伤害性的。而他自己处理内心这些恐惧的方式,就是把内心这些伤害性的幻想投射出去,所以他周围的人常常会在与他交往过程中感受到被他伤害,而他自己并没有感受到这些。他们往往会要求周围人按照他期待的样子满足他,否则在他的世界里,他就会将没满足他的人感受为坏的,伤害他的人。所以,他们常常试图改造周围的人,在他们的感觉里,这是为了人家好,他是在帮人家变得更受欢迎,其实,人家会在他的改造企图下变得很愤怒,进而完全不去满足他。
       对于人格中有被动攻击特质的人,他们常常会用一种看似谦卑的态度对人,但与他交往的人,常常会在他的语言、行为等等方面感受到被攻击。他们在用一些听起来是关心的语言,表达“我是为了你好”,可是透过他的话语,也常常会让周围人感受到,他更深层的意思是“我对你这么好,你却让我失望,你是坏的”,或者“我不能不帮你做这些,因为你很差劲,没有我的帮助,你肯定完不成”等等表达攻击的内容。
       至于说边缘性人格障碍的人,因为他们内部的碎裂状态,所以他们没有能力形成对人对事完整的客观的感受能力,所以,他内心的好与坏是以他当时对世界的感受为标准的,也许前一分钟他还将面前这个人感受为天使,但下一刻,马上就会变成恶魔,所以,当他们要“对你好”时,有时会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因为我们无法确信他此刻的好会是什么,所以被他搞得抓狂倒是更有可能的。 

      (文:王雪岩

 

编辑:张淑娜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新乐市实验小学 特此声明。